close
康健雜誌201期2015.08.01 作者:林貞岑
關係中的不圓滿,在中年階段特別明顯,過去為了保護自己,昔日的傷害、痛苦如同時空膠囊埋藏在心底深處,但如今,到了要拆開的時候,該怎麼面對?
你怎麼看待自己,以及關係中的不圓滿?
因情變撕破臉的知名主持人小S和黃子佼,最近首度公開同台大談和解,兩人勇敢說出當年的不成熟舉動,傷了對方、自己也不好受,節目尾聲時,兩人大方擁抱,畫下美好句點。
和解是人生必經過程,進入熟齡之後,更要面對。
事業、家庭、生活明明過得好好的,許多埋藏內心深處不想提、過不去的糾結、傷害,卻不時闖進腦海。
一位輕熟女抱怨全身疼痛,抽血檢查發炎指數偏高,遍尋不著病因,看身心科才發現是心因性疼痛,原來疼痛來自婚姻、原生家庭帶給她的情緒壓力,跟自己和解後她的疼痛緩解不少。
有些人則動不動就發脾氣、暴怒或老跟家人、同事過不去、覺得挫敗、被人欺負……這些重複不舒服的情緒及「卡卡的、好像有什麼過不去」的狀況,大部分跟以往受的傷害有關。
因情變撕破臉的知名主持人小S和黃子佼,最近首度公開同台大談和解,兩人勇敢說出當年的不成熟舉動,傷了對方、自己也不好受,節目尾聲時,兩人大方擁抱,畫下美好句點。
和解是人生必經過程,進入熟齡之後,更要面對。
事業、家庭、生活明明過得好好的,許多埋藏內心深處不想提、過不去的糾結、傷害,卻不時闖進腦海。
一位輕熟女抱怨全身疼痛,抽血檢查發炎指數偏高,遍尋不著病因,看身心科才發現是心因性疼痛,原來疼痛來自婚姻、原生家庭帶給她的情緒壓力,跟自己和解後她的疼痛緩解不少。
有些人則動不動就發脾氣、暴怒或老跟家人、同事過不去、覺得挫敗、被人欺負……這些重複不舒服的情緒及「卡卡的、好像有什麼過不去」的狀況,大部分跟以往受的傷害有關。
和解,不成為負能量的長輩
如果刻意壓抑不處理,內心的衝突感、不快樂與日漸增,漸漸變得憤世嫉俗、怨天尤人,「這沒效啦!」、「麥擱講!」常掛在嘴邊,對生命失去熱情、不再覺得活著很好。到了60、70歲甚至變得叼念、覺得兒女拋棄自己、活著沒有意義,成為充滿負面能量的長輩,令人避之唯恐不及。
和解,除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關係,也引領我們如何跟下一代傳承。
「不和解,傳下去的可能是恨,」台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、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,真正放下是不怕再被提起,沒有真正面對關係中的問題,就可能重蹈覆轍。
最常見的是你討厭父母的某些特質,可能也會成為那樣的父母。和解,有機會翻轉你和下一代的人生。
近來在中國頗受歡迎的散文作家小茹在《爸爸其實很愛我》說:「我和爸爸父女一場,直到生死相隔,我才真真切切體會到爸爸其實是如此愛我。」
40歲的她牽著女兒的手走在路上,女兒問她:「你的爸爸去哪兒啦?」她對過世的父親頗有埋怨,認為他只疼妹妹,對她很冷漠,一點也不愛她。直到回老家翻找和父親相關的照片、信件、日記,發現父親在她出生那年,慎重寫下「某年某月某日大女兒出生。」表示父親其實是很重視她的,但之後提到她的口吻總是冷淡,對妹妹卻充滿寵溺甜蜜。翻看日記她驚訝發現,不是爸爸不愛他,而是幼年的她對待父親的方式也是如此冷淡。「我跟我爸爸有多麼相似的靈魂,」她說,如果不是女兒個性會撒嬌、主動拉她手,鬆動了她的心,恐怕她也如父親一樣冷漠。
以心理學來說,每個人內心藏了一個受傷的小孩,為了保護自己,我們選擇將感受和記憶封存心底,暫時遺忘,但是痛苦不會停止、只會延續。
「我們受苦是因為沒有接觸慈悲和理解,」一行禪師說,和解是從自己內心開始實踐,因而可以恢復和諧的關係,與父母、朋友、伴侶和解,可以讓我們回歸平靜安定。
和解,從和「老了的自己」開始
中年和解,起因是自我覺醒。
長青木心理諮商所所長林茹鴻解釋,從人類發展與心理學來看,年輕時向外闖蕩、拚事業賺錢,追求擁有,多在扮演社會賦予的角色,在乎的是「我看起來如何?」到了中年時期會慢慢轉向內在探索,想了解「我是誰?我為何而活?」所有關於「我」的記憶會變得鮮明,潛藏在內心的自我覺醒也會被喚起。
和解並不容易。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王仁邦醫師舉例,通常和解先從自己開始,中年挑戰就是,「可不可以跟逐漸老化的自己和解,面對自己人生階段的轉換,是否可以調整心態?」他說,這時身體機能已大不如前,以前能應付的壓力現在不行了,情緒也會因此受到影響,心理在面對這些無法調適的生活壓力時會啟動防衛機轉,產生憂鬱與焦慮相關的情緒與身心症狀,包括自律神經症狀,如喘不過氣、胸悶、心悸,恐慌等,甚至擔心有未檢查出的身體疾病而到處逛醫院的「慮病症」。
「了解才可能接受、和解,」王仁邦笑說自己正值「轉大人」的中年階段,很能理解這種心態,他每天會留一段時間給自己,譬如念《聖經》禱告,讓身心處在放鬆狀況,探索較內在的自我情緒與想法。他體認,儘管身心略有變化,但我還是我,坦然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樣子。
「了解才可能接受、和解,」王仁邦笑說自己正值「轉大人」的中年階段,很能理解這種心態,他每天會留一段時間給自己,譬如念《聖經》禱告,讓身心處在放鬆狀況,探索較內在的自我情緒與想法。他體認,儘管身心略有變化,但我還是我,坦然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樣子。
除了和自己和解,也要和自己在乎的人和解。
以發展心理學來說,中年是親密關係驗收期,無論好的、壞的,所有自己與他人的關係,會在這時被拿出來檢視。
「破鏡無法重圓,但關係可以重新開始,」許皓宜認為,和解是對過去的自己更多認識,讓未來的自己更有夢想,並找到方向去努力,在中年時期開始和解,人生下半場也會走得比較順遂。和解不會自然發生,必須透過一個人的改變。林茹鴻說,有人願意開始說出來、有人傾聽,和解的旅程才能展開,想要改變不容易,但為了過不一樣的人生,你可以是踏出第一步的那個人。
理解父母是不完美的
跟自己和解了,比較能夠體諒父母的立場。
大部分跟父母關係決裂的原因,多半出在感覺不被了解、不被愛,林茹鴻說。
「要不是爸(媽)怎樣,我也不會……,」但把一切過錯推給原生家庭的父母,其實並不公平。
研究已發現,人生終究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最近英國一份追蹤羅馬尼亞孤兒20年的研究發現,性格決定一切,即便童年暴露在惡劣環境,如遭受家暴、拋棄,也有人因為個性具韌性、抗壓性強,加上後天努力而成就非凡。
王仁邦認為,不用一味責怪過去的家庭經驗,人生本來就要為自己負責,如何重新看待、詮釋過去的經驗很重要。
理解父母是不完美的,父母也可能犯錯。林茹鴻解釋,父母也是人,他們有心裡過不去的點,難免會用錯誤方式對待兒女,但沒有人是故意要這麼做。
如果執著在當年他們對你的傷害,「事過境遷,很難還原,」她提醒,外在的時間已經過了這麼久,會不會你的內在時間都沒有過去?現實是時光已逝,回不去當年,父母也老了,無法對當時那個受傷的你說一句「對不起」。
能夠把握的還是自己的人生。父母無法選擇、無法如我所願,他們不愛我,但我有能力可以愛自己。
許皓宜最近才跟父母和解,她建議可以先想想與父母的關係中,什麼是你覺得最受傷的情緒,用什麼方法與他們相處,會覺得最自在?
她曾和父母有激烈衝突、離家,經過書寫,慢慢跟自己、父母和解,「我發現在被父母惹毛的背後,是一個躲在叛逆迷霧中,受傷卻還是渴求愛的自己。」於是她不再找藉口不回家,而是逐步增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,為了留下更多相處的記憶。
如果父母已經過世,原諒、寬恕則是不得不的選擇。
「你可以決定如何重新看待過去的關係,」林茹鴻提醒,可以跟親近的朋友或心理師分享在那段關係中的發現,有機會改變你對父母的看法。
如果你的父母對你很差勁、動輒打罵,「別把不值得的記憶深留腦海,」許皓宜建議,有些父母真的很糟,這時為了自己好,建議選擇放下、遠離。
對子女適度放手
我們可以重新詮釋父母帶來的傷害,但教養下一代不一定要重蹈覆轍。
像中年父母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常覺得頭痛。甚至有些人在這段時間的衝突,卻成了一生的傷痕。
「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是有意義的,要來提醒你調整對待他的方式,」許皓宜解釋,青春期是人生必經的叛逆階段,喜歡頂嘴、跟父母唱反調,這時做父母的要明白,不是你做了什麼才導致這樣的結果,不必自責而是去接受現況,陪伴、引導孩子「做自己」。
「每個人都需要空間呼吸,」許皓宜說,如果管太緊,孩子會逃得遠遠的,這時不妨像放風箏,保持一條線的聯繫,讓他們知道需要的時候可以找到你。
有趣的是,在她多年諮商經驗裡,國、高中時沒有高度控管的孩子反而能在成年後,有機會重回家庭、孝順父母,比較貼心。
「順着他的興趣!」無垢舞蹈劇團藝術總監林麗珍曾放棄最愛的舞蹈回家帶小孩10年,深有所感,當時兒子國中不愛念書、成績普通,直到考上自己喜歡的復興美工才眼睛發亮,每天像油漆工、水泥工似背著一堆彩色顏料跑來跑去,忙得好快樂,「他在那裡活起來,」林麗珍想到他當時的樣子都忍不住笑出來,如今兒子已是知名的廣告片導演。
學會表達體會更多愛
許皓宜跟母親和解,藉著一點一滴改變,彼此學會表達,更能體會對方的愛。
許皓宜從小覺得母親常打她、不愛她,「我總是看著媽媽的背影,」她說,自己是獨生女,媽媽是職業婦女,下了班就急急奔回家煮飯,她放學回家想跟媽媽說新鮮事,「哎唷,我在忙、沒空啦!」媽媽總推託沒時間;在學校她常獨自留到最晚家長才來接,又寂寞又埋怨。
成年後她曾氣沖沖地質問媽媽:「你那時候為什麼打我?」媽媽回答:「有嗎?」讓她好氣又好笑,學了心理諮商,她慢慢理解當年媽媽的為難:嫁到大家庭要照顧一家老小,又要上班,忙得跟陀螺似地,實在沒辦法好好照顧她。
漸漸地,許皓宜知道媽媽愛她,和解之後問話的方式改變了,語氣也溫柔許多,爭吵變少了。偶爾吵架會說:「你為什麼不愛我?」、「我就很愛你!」母女的回答聽起來都很肉麻,「我就是要聽一百遍也聽不膩,」許皓宜帶著女兒嬌寵的語氣說,問話不一樣、答案也不同,她懂這是媽媽愛她的方式。
維也納心理學家阿德勒(Alfred Adler)說過:「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,決定你人生的,是活在當下的自己。」
和解是需要時間的一條路,是時候好好溫柔地抱一抱你內心受傷的小孩,照顧他、跟他說說話。只有在你幫助了自己之後,才有能力去幫助其他人,讓人際關係恢復和諧,內心重回平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何時該找專業求助?
如果感到挫敗或覺得生命沒意義、跟家人在一起不再快樂滿足,出現焦慮、恐慌、憂鬱、失眠、不想去工作,吃太多、睡更少或有藉助藥物、酒精造成依賴,表示你的和解需要專業人士幫忙,建議找專業諮商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。
我們可以重新詮釋父母帶來的傷害,但教養下一代不一定要重蹈覆轍。
像中年父母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常覺得頭痛。甚至有些人在這段時間的衝突,卻成了一生的傷痕。
「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是有意義的,要來提醒你調整對待他的方式,」許皓宜解釋,青春期是人生必經的叛逆階段,喜歡頂嘴、跟父母唱反調,這時做父母的要明白,不是你做了什麼才導致這樣的結果,不必自責而是去接受現況,陪伴、引導孩子「做自己」。
「每個人都需要空間呼吸,」許皓宜說,如果管太緊,孩子會逃得遠遠的,這時不妨像放風箏,保持一條線的聯繫,讓他們知道需要的時候可以找到你。
有趣的是,在她多年諮商經驗裡,國、高中時沒有高度控管的孩子反而能在成年後,有機會重回家庭、孝順父母,比較貼心。
「順着他的興趣!」無垢舞蹈劇團藝術總監林麗珍曾放棄最愛的舞蹈回家帶小孩10年,深有所感,當時兒子國中不愛念書、成績普通,直到考上自己喜歡的復興美工才眼睛發亮,每天像油漆工、水泥工似背著一堆彩色顏料跑來跑去,忙得好快樂,「他在那裡活起來,」林麗珍想到他當時的樣子都忍不住笑出來,如今兒子已是知名的廣告片導演。
學會表達體會更多愛
許皓宜跟母親和解,藉著一點一滴改變,彼此學會表達,更能體會對方的愛。
許皓宜從小覺得母親常打她、不愛她,「我總是看著媽媽的背影,」她說,自己是獨生女,媽媽是職業婦女,下了班就急急奔回家煮飯,她放學回家想跟媽媽說新鮮事,「哎唷,我在忙、沒空啦!」媽媽總推託沒時間;在學校她常獨自留到最晚家長才來接,又寂寞又埋怨。
成年後她曾氣沖沖地質問媽媽:「你那時候為什麼打我?」媽媽回答:「有嗎?」讓她好氣又好笑,學了心理諮商,她慢慢理解當年媽媽的為難:嫁到大家庭要照顧一家老小,又要上班,忙得跟陀螺似地,實在沒辦法好好照顧她。
漸漸地,許皓宜知道媽媽愛她,和解之後問話的方式改變了,語氣也溫柔許多,爭吵變少了。偶爾吵架會說:「你為什麼不愛我?」、「我就很愛你!」母女的回答聽起來都很肉麻,「我就是要聽一百遍也聽不膩,」許皓宜帶著女兒嬌寵的語氣說,問話不一樣、答案也不同,她懂這是媽媽愛她的方式。
維也納心理學家阿德勒(Alfred Adler)說過:「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,決定你人生的,是活在當下的自己。」
和解是需要時間的一條路,是時候好好溫柔地抱一抱你內心受傷的小孩,照顧他、跟他說說話。只有在你幫助了自己之後,才有能力去幫助其他人,讓人際關係恢復和諧,內心重回平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何時該找專業求助?
如果感到挫敗或覺得生命沒意義、跟家人在一起不再快樂滿足,出現焦慮、恐慌、憂鬱、失眠、不想去工作,吃太多、睡更少或有藉助藥物、酒精造成依賴,表示你的和解需要專業人士幫忙,建議找專業諮商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